回想起,我們還住在美國時,諼諼的幼稚園的對⾯,剛好是佛羅⾥達州⽴博物館,裏⾯有⼀副完整的⻑⽑象⾻骸(第⼆張圖⽚),從嬰兒期開始,他就稱那隻⻑⽑象為:積⽊恐⿓王。常常吵著要去看,看到時⼜害怕得不得了,可⾒,諼諼對恐⿓的癡迷,從⼩⾙⽐起就種下了「禍根」。
然⽽,諼諼對於恐⿓的著迷,不是受到電影『侏羅紀公園』的感染,⽽是受到書本的「熏陶」,對恐⿓書的閱讀量,完全不下於對於太空。可惜,他早就把兩家圖書館的恐⿓書都讀完了,導致我家的「恐⿓熱」⼤消退。
最近,為了孩⼦⼊學⼿續,我們去了幾趟孩⼦的學校。學校離⼀所圖書館不遠,是市圖的分館,本來想,既然是分館,藏書應該跟本館差不多,所以⾄今還沒去看看。結果,這種想法完全錯誤,原來他們把書分散在幾個分館之中,要折騰⼈多去跑幾趟。這所分館的恐⿓書,都是以前沒有看過的,於是,我們⼀⼝氣借了滿滿的⼀⼤袋。然⽽,這幾本書卻再度點燃了孩⼦對恐⿓的熱情。
於是,爸爸在前往美國矽⾕開會之前,在⼿忙腳亂慌亂之中,趕在⾶機起⾶的前⼀天,卻宣布要帶孩⼦去看恐⿓。媽媽⼼中納悶:從澳洲⾶到美國路途遙遠,為了準備資料、演講稿,已經不眠不休地熬了幾夜,現在為何不好好地待在家養精蓄銳,為什麼在倉促中,還要去⾛這⼀趟呢?回來以後再去,就不會這麼趕了,不是嗎?
這可能是爸爸對孩⼦表達不捨之情的⽅式吧?兩天前才去了⼀趟雪梨⼤學博物館看⽊乃伊和隕⽯,這回⼜趕著要去看恐⿓,⼤概是,深怕孩⼦在他不在家期間⽋缺了什麼。
就這樣,我們⼜重溫了⼀次恐⿓之旅。孩⼦如數家珍地說出每⼀隻恐⿓的拉丁學名,最愛T-Rex (第三張圖⽚)媽媽完全記不住那些落落⻑的名字,然⽽他卻能夠準確地說出它們的名字。媽媽早已⾒怪不怪了,雖然沒有上回的驚喜,卻也驚於,⼩孩的記憶⼒並⾮⼀般所謂的:船過⽔無痕;時⽇久了,他還是記得以前所學過的知識。
與這次與上次不同,在⾻骸之間,赫然地坐著⼀位⽩⾐⽼⼈(其實也就是⼤學實驗室裡最常⾒的⽩⾐)。他就著⼀張⼩桌⼦,桌上擺著幾根⾻頭,在昏暗中,點著⼀盞燈,正在那裡刮⾻,情景有點詭異,感覺像是聊齋裏⾯的情節。我想,他應該是⼀位古⽣物學家才對,他的⼯作除了刮⾻之外,就是為⼩朋友解答問題了。
他除了介紹正在刮的那塊⾻頭,指出是屬於恐⿓的哪個部分之外,他還引導孩⼦做些刮⾻的⼯作。為了讓⼩孩⼦能夠實際地體會到什麼是化⽯,他特意讓諼諼摸摸、抱抱那些化⽯。哇!化⽯特別沈、特別硬,像塊⽯頭,難怪中⽂稱之為「化⽯」!這些化⽯只是巨⼤⽀架的⼀⼩部份,然⽽清理的⼯作看來卻⼗分繁瑣、耗時,很難想像⼀整隻恐⿓的清理⼯作要花費多少時⽇?
他拿起著幾顆⽯頭,烏溜溜的,顏⾊跟化⽯不同,就問諼諼:「在恐⿓的⾻骸中常常會發現⼀些⽯頭,這些⽯頭是做什麼⽤的?」諼諼⾺上回答:「恐⿓會吞⾷⼀些⽯頭來幫助消化!」然後就嘩啦,說了⼀串恐⿓的學名,說他在書上曾經讀過,哪些恐⿓會吞⾷⽯頭來幫助消化⾷物。典型的諼諼!
談話中,我們也問這位學者,他們在哪裡挖到了這些化⽯?沒想到,那些化⽯是在加拿⼤出⼟的,這讓諼諼⼤失所望,他⼀⼼想要挖到恐⿓化⽯,當然最想知道在澳洲的哪裡可以挖到?他知道澳洲和美國猶他州⼀樣,也是恐⿓之鄉,他⽼是在路上尋尋覓覓,就是希望總有⼀天能夠讓他遇到。
遇到什麼?遇到⼀塊恐⿓化⽯呀!每當我們⾛在路上時,諼諼的眼睛⽼是盯著路上的⽯頭看,然後撿了⼀⼤堆⽯頭回家,還能夠認出某些⽯頭,像是好認的⽯灰⽯之類。
⾛路時盯著地上瞧,多危險啊!哪會撿到什麼化⽯?無⾮是撿到銅板罷了。他這麼做,無⾮是希望能夠找到⼀塊恐⿓化⽯,然後往下挖,就可以挖出⼀副恐⿓了。(以前我們住佛羅⾥達時,有時到野外健⾏,的確曾經發現過幾塊⾙類的化⽯,因為佛羅⾥達⼤部份地區在冰河期是海洋。)
最後,這位⽼學者拿出了幾塊扁平的⽯頭,詭異地對諼諼說:「你知道這是什麼?是恐⿓的糞便哦!」然後要諼諼⽤⼿拿拿看,沒想到,諼諼⼀溜煙就逃⾛了。⽼⼈哈哈⼤笑,他說,每個⼩孩聽到他這麼說之後,都會有有趣的反應,有些⼩孩⼦還會拿來聞⼀聞呢!
❤ 2. November 2016 發表於部落格【永⽮弗諼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